3月份以來,因受裝置開工率過低影響,黃磷價格稍有反彈。然而至3月末,漲幅并不大的磷價開始受到下游抵觸,市場購買意愿趨冷,這輪反彈稍縱即逝。實際上,近年來不論是母體原料黃磷,還是中間體磷酸,抑或是下游三聚磷酸鈉等產品,整個磷酸鹽行業(yè)景氣度極低,市場交投清淡,猶如陷入長不可測的“冰封期”。
增本減利 貫穿產業(yè)鏈
近幾年來,黃磷面臨的增本減利因素趨多,表現最為突出的是磷礦石漸進式漲價。特別是2012年4月,云南、貴州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5省制定了《磷礦資源開發(fā)準入管理辦法》、《磷礦礦業(yè)權規(guī)范投放管理辦法》、《磷礦年度開采總量調控管理辦法》等5項磷礦資源管理新措施,而5省磷礦產量占全國的92%,所以這些政策措施實施后,在整肅磷礦市場亂象的同時,也推動了磷礦石價格持續(xù)上漲。
然后是電價的累計大幅上漲。作為單位產品電耗1.4萬千瓦時的高耗能產品,黃磷制造成本中六成以上為電力成本,各地多輪電價上漲讓黃磷生產難以招架。同時,還有鐵路運費漲價,包裝桶鐵皮加厚,人工成本增加等,均加大了黃磷加工的費用支出,侵蝕了經營利潤。
顯然,黃磷漲價的影響勢必首先傳導到中間體磷酸,繼而再通過深加工傳導給下游三聚磷酸鈉、焦磷酸鈉、六偏磷酸鈉、酸式焦鈉等產品。在總需求萎縮和出口受阻的情況下,特別是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打壓下,增本減利貫穿整個磷酸鹽產業(yè)鏈,產品提價動力消耗殆盡,企業(yè)業(yè)績堪憂,市場低迷不振。
需求有限 拉漲動力弱
磷酸鹽傳統下游有洗滌劑、陶瓷、電鍍、除塵防腐、農藥、食品添加劑等行業(yè),但消耗總量有限,拉漲乏力。特別是隨著洗滌劑禁磷范圍不斷擴大,其最大宗產品三聚磷酸鈉已基本退出洗滌助劑行業(yè),這使得磷酸鹽工業(yè)用途銳減2/3以上。
近幾年農藥行情較好,但隨著22種有機磷高毒農藥的停產與停售,行業(yè)黃磷消耗總量裹足不前?,F主要耗磷產品為農藥中間體三氯化磷和草甘膦等。近年來,草甘膦行情反復無常,價格區(qū)間保持在2.6萬~4.5萬元,已不能與2008年的10萬元天價相提并論。特別是我國草甘膦90%以上用于出口,由于外需并不強勁,生產企業(yè)稍一放量,國內外價格就會應聲而落。目前盡管一些優(yōu)勢企業(yè)仍有利可圖,但行業(yè)整體開工率并不高,總體不足五成。即使按國內現有產能60萬噸滿產計,以單位草甘膦黃磷單耗0.3噸測算,草甘膦整體消耗黃磷也不過18萬噸。與200萬噸總產能相比,乃是杯水車薪,因此寄望草甘膦拉動黃磷市場走強并不現實。
而食品添加劑用磷酸鹽,需求增長緩慢,拉動作用更顯微弱。雖然依據《食品添加劑使用衛(wèi)生標準》(GB2760~2011),有三聚磷酸鈉、焦磷酸鈉、磷酸二氫鈉、磷酸二氯鉀、磷酸三鈉、三聚磷酸鉀、六偏磷酸鈉等近20個磷酸鹽品種被列入附錄,但用量有限。特別是在食品添加劑監(jiān)管趨嚴的背景下,違規(guī)添加、過量添加行為大大收斂。同時,由于飲食方式迥異,我國人均磷酸鹽類添加劑消耗量,遠不及美國每人每天0.32克磷的攝入水平。
競爭激烈 出口漸萎縮
磷酸鹽出口受阻來自兩個方面,一是關稅因素,二是海外同業(yè)競爭。
目前國內大部分磷酸鹽產品仍執(zhí)行較高的出口關稅稅率,且已取消了出口退稅,另外還需繳納出口環(huán)節(jié)增值稅。如我國黃磷出口關稅為20%,而越南僅為5%,且企業(yè)還可獲得5%的退稅。
我國磷酸鹽產品出口面臨著越來越多海外同類產品的阻擊,特別是在傳統的歐洲市場表現尤甚。新的競爭對手正在不斷崛起,較遠的有摩洛哥、阿爾及利亞等非洲企業(yè),它們憑借豐富、高品位的磷礦資源和地理、海運等優(yōu)勢,與國內企業(yè)爭奪歐洲市場;較近的有哈薩克斯坦、沙特阿拉伯和越南等企業(yè),它們依靠電力、勞動力資源優(yōu)勢與國內企業(yè)爭奪亞太市場。這些,都削弱了國內磷酸鹽產品的國際競爭力。有數據顯示,摩洛哥2014年前兩個月磷酸鹽出口量達310萬噸,同比增加了8%。而海關數據顯示,2013年我國磷酸鹽出口最大品種磷酸全年出口僅47萬噸。北非、中亞等地磷酸鹽行業(yè)的快速崛起,已經終結了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保持的出口大國地位。國際市場競爭漸趨白熱化,而出口滯漲的后果,就是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。